计算公式

校正曲线

加权回归

如果用于生成校正曲线的数据重复次数大于 1 时,可以进行加权回归。以这种方法得到的计数偏差即为计数标准偏差。通常,高浓度的计数偏差大于低浓度计数偏差。如果在校正曲线表中选择 1/SD^2 作为加权方式,则低浓度点被赋予较大权重,此时,曲线更趋于通过低浓度的点。各点的权重如下计算。

icpmsOpe-16-03-09.png 

这里

Si : 各点的标准偏差

n : 点数

如果使用 1/x、1/y、1/x^2 作为加权方式,则上面公式的 Si-2 项置换为 1/x、1/y、1/x^2,计算权重。

如果使用 1/x、1/x^2 作为加权方式,则不能在 x 值可能为 0 的级别上使用该方式加权。

如果使用 1/y 作为加权方式,则不能在 y 值可能为 0 的级别上使用该方式加权。

仅线性回归可以进行加权。

内标

选中内标时,校正曲线各点的计数除以相同级别内标单位浓度的计数,算出 y 。

y=ys /(yi/xi)(xi=0 时,y=ys

这里

xi :内标元素浓度

yi : 内标元素计数值

ys : 样品数据计数值

该值 y 在「校正曲线系数」中,用作 y 的测定值。

相关系数

校正曲线的相关系数用下列公式计算。

icpmsOpe-16-05-12.png 

这里

x_bar.png: xi 的平均值

y_bar.png: yi 的平均值

xi: x 的测定值

yi : y 的测定值

仅用于线性回归。

校正曲线系数

该系数 a, b, c 如下计算。

这里

n : 点数

xi: x 的测定值

yi : y 的测定值

wi: 各点的权重(未进行加权回归时,wi=1.0)

  1. y = ax
  2. icpmsOpe-16-06-21.png 

  3. y = ax + b
  4. a_equation_for_y=ax+b_S-T.png 

    b_equation_for_y=ax+b_S-T.png 

  5. y = ax2 + bx
  6. icpmsOpe-16-06-24.png 

    icpmsOpe-16-06-25.png 

  7. y = ax2 + bx + c
  8. icpmsOpe-16-06-26.png 

    icpmsOpe-16-06-27.png 

    icpmsOpe-16-06-28.png 

    这里

    icpmsOpe-16-06-29.png 

    icpmsOpe-16-06-30.png 

    icpmsOpe-16-06-31.png 

    icpmsOpe-16-06-32.png 

    icpmsOpe-16-06-33.png 

  9. log (y) = a (log x) + b
  10. icpmsOpe-16-06-34.png 

    icpmsOpe-16-06-35.png 

  11. y = ax + b + bkg(标准加入法)
  12. icpmsOpe-16-06-36.png 

    icpmsOpe-16-06-37.png 

    这里

    ybkg: 背景计数值

  13. y = ax +[blank]

    icpmsOpe-16-06-39.png 

    这里

    Blk:空白计数值

%相对误差

%相对误差(%RE)按照以下公式计算。

eq_pRE.PNG 

在此处,eq_xi.png 是校正标准的实际值,eq_xi_dash.png 是采集的校正标准的浓度。

eq_xi00614.png 为 0(如,空白),则将不计算该值。此时,值为空白。

%相对误差(%RE)显示在数据分析软件的校正曲线表中。

%相对标准误差(%RSE)

相对标准误差% 表示校正曲线拟合指标。该值按照以下公式计算。

eq_pRSE.png 

其中,eq_xi00615.png 是校正曲线级别 eq_i.png 的实际值,eq_xi_dash00616.png 是校正曲线级别 eq_i00617.png 的采集浓度, eq_p.png 是校正曲线公式的项数(平均响应系数=1, 1 次式=2, 2 次式=3),eq_n.png 是可使用的校正曲线的点数。

eq_xi00618.png 为 0(如,空白)时,不使用级别。这表示从以上公式跳过级别。例如,校正曲线有 4 个级别,当 1 个级别被用于空白时(预计浓度为 0),其他 3 个的级别将被用于计算。

%相对标准误差(%RSE)显示在数据分析软件的校正曲线表和批处理表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