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标法及标准加入法

内标法

这种方法在下列情况下有效。

校正曲线报告中仅显示比率,原始计数不显示。

测定饮用水时,几乎没有基体效应,但如果硬度(Ca、Mg 浓度)比通常情况高,则建议使用内标。

标准加入法也可用于消除基体效应的影响。关于标准加入法见后述。

标准加入法

该方法用于校正基体抑制或增敏效应。标准加入法将标准溶液直接添加到样品中,因此样品中原先含有的测定元素和后来添加的标准溶液中的元素,将受到同样的基体效应影响,以此来补偿信号的抑制或增强。

如果样品响应信号为 s0,样品加标后的响应信号为 s1、s2,空白溶液的响应信号为 bkg,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校正曲线。此时以样品浓度为 0,加标浓度为 p1、p2 得出校正曲线。将校正曲线外插至空白信号即得出负浓度,而此负的部分是样品中待测元素的浓度。样品加标后的浓度,c1(c1=c0+p1),c2(c2=c0+p2)。例如,如果在浓度为 2 ppb 的样品中添加 10 ppb(p1)和 20 ppb(p2)的标准溶液,则加标后的样品的真正浓度为 12 ppb 和 22 ppb。

Illust_00258_A_2.png 

标准加入法

通过标准加入法得出的校正曲线,可自动转换为外标法曲线,并执行数据分析。转换后,y轴截距变成空白溶液的响应信号。此时,空白溶液的浓度变为 0,样品浓度为 c0(在上个例子中为 2 ppb),其他的浓度也同样变化。

如果标准加入法中用的样品和其他样品中的基体相同,具有相似的基体效应,则可用该外标法对这些样品进行全定量分析。